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体裁作文 > 书信

给陶渊明的一封信

时间:2025-02-06 10:28:02
给陶渊明的一封信

给陶渊明的一封信

在日常学习、工作或生活中,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书信吧,书信是用于交流思想、表达意见、传递信息、互通情况的应用文书。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书信很难写吧,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陶渊明的一封信,欢迎大家分享。

给陶渊明的一封信1

陶渊明先生

你好

《桃花源记》让我认识了你,让我知道了你内心的所向往;《归园田居》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,说明他是一位清高,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。

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积极的影响,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,他的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”的故事,应该人人皆有耳闻,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质。

然而,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,因为“家贫,耕植不足以自给”,于是便有了“遂见用小邑”,做官并非是他自己的心愿,但是,由于这些外界因素的所驱使,他是别无选择。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,如果让我们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,那种心情该是多么的难过。

陶渊明在归隐田居后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的题材的诗作,他应该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,他写的每一首诗或词,语言都让人感到很质朴、简练。

陶渊明,他的一生不知该用怎样的词去描述,或悲或喜吧,这只有他本人所能领悟到的,但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给后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财富——文学。

他的成功和喜悦让我们一同陪他分享;他的失败和悲伤让我们一同陪他承担;至于他的一生中的遗憾,就让后人来弥补他吧!

“有的人死了,他却活着”。我想:陶渊明也在其中吧!

给陶渊明的一封信2

陶元亮先生:

久仰大名!冒昧打扰先生的清修生活,实属无奈之举,望先生见谅!

晚辈乃公元20xx年某一高二学子,距先生生活的年代千余年,先生怕也没听说过。曾于国学书中读到先生的作品,深深折服,桃花源内“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”,“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”,更有“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”,诚斯美哉!寥寥几笔,一派简静、单纯的和谐景象,就彷如绕梁美梦一般,令晚辈我回味无穷,羡慕不已。

然,梦终有破碎之日,何况黄粱之梦?先生莫慌,且听晚生细细道来。晚辈生活在21世纪中国的一个南方小城,此地亦有一小镇名为桃源,却断然与陶先生笔下的桃花源相差甚远。许多工厂拔地而起,所谓工厂,便是由机器代替人力工作的规模庞大的作坊。此类工厂,大抵都是些重金属工厂,排出令人不适的气体与污水,田地早不见昔日的自然之美。没有往日嬉笑打闹的河畔小童,没有牛背上悠然的笛声,没有夏日塘中戏鱼田田荷叶间,没有春日南飞燕儿的低语呢喃,晚辈亲见的,只是桃源河中漂浮的废弃物,闪着毁灭光芒的油污,田间骤然而起的厂房,乌黑的烟及刺目的白漆广告……如此凄寒又荒凉的场景,出现在众人眼中,令晚辈痛心疾首。每每思及至此,晚辈彻夜难眠啊!

话到此处,先生若想说,环境尚可补救,问题不大。晚辈则肆意顶撞一句,若是人也污染了呢?莫说晚辈猖狂,其有迹可循:“屋舍俨然”——昏暗的屋内赌博声音此起彼伏,“阡陌交通”——左顾右望猛踩油门冲红灯,“黄发垂髫”——打架斗殴诸如此类层出不穷。虽说不能完全杜绝恶劣风气,但是任其泛滥成灾亦不是长久之策。

晚辈此番话并不是愤世嫉俗,而是有感而发,是对一个城市的担忧,对于人类文明的担忧与爱啊 后世之人

给陶渊明的一封信3

尊敬的陶渊明先生:

我们都知道您是伟大的东晋诗人、辞赋家、散文家,具有“田园诗人”之称。虽然您离我们很遥远,但是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令我们惊叹,您在我们心中播下了人世间有“世外桃源”的想法,让我向往您想象的生活,在自己的“仙境”中生活。

您知道吗?在我这个充满憧憬的时代,每个人都对未来有一份美好的向往,但是每一个人对向往的方法是不一样的,人没有了对未来的向往,身体就如同一幅行尸走肉:没有知觉,没有血液,没有了人类所可以做的一切,在学过您的《桃花源记》之后,我心中一直有对“世外桃源”的美好憧憬,想去感受一下“人间天堂”的感觉。

您知道吗?我喜欢您不是因为别的,而是正应了“田园”这一词,您利用“田园”的美丽来衬托您的美好生活,您写的诗也是那么的优美,把田园的风情与乡村独有的特点写了出来,正是因为这一点,我才会喜欢您的性格与写诗特点。

我记得有一次在上您的作品——《桃花源记》的时候,我的语文老师在品析您的片段时,语气是那样的深沉,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此。在一片寂静的山谷里,有一群与世隔绝的人,他们不闻世事,只为过着自己的生活。这一切都写出了您对那种神仙般的生活,其实我也挺向往那种生活的,没有人打扰,没有那些所谓的官职来侵犯,我只为与世隔绝忘了一切。

如果是那样的话,全世界的人都没有了忧愁,只有快乐,我尊敬您、喜欢您,喜欢您的作品!我对您的尊敬胜过了一切,希望您的作品有更多人喜爱。

此致

敬礼

给陶渊明的一封信4

陶兄:

久仰你大名了,今日我有幸给你写信,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啊!也劳您在百忙之中指教一二。

近日,我拜读了您的大作,深深地被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性格所震撼;也深深地羡慕您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清闲;更深深地被您的“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不讳”所折服。

您的大作无不表现出您对现实生活的不满,对田园生活和隐居生活的向往。酒,是你的钟爱;诗,是您精神的寄托;菊,是您品格的化身。

您居陋室而不悲,因为那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污浊;您常常食不果腹而不躁;因为你有精神食粮。

我对陶兄您十分敬佩,您是我心中的偶像。因为你如菊一般,是位隐士。但我不明白,一味的隐居会解决问题吗?隐居,在我看来就是逃避。为什么不学莲,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!为什么不学梅“孤芳自傲”!与其逃避,不如面对,与那污浊的社会一搏,留下千古美名。

我还有一事向请教陶兄。酒,乃文人墨客皆爱之物。苏轼有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”;曹操“酾酒临江”,赋诗写出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”;边塞诗人有“葡萄美酒夜光杯”……但到最后,哪个不是“借酒消愁愁更愁”呢?既然如此,为何要靠酩酊大醉来增加自己的痛苦呢?陶兄,您也是诗坛之中爱酒之人。您能告诉我原因吗?您是否亦是为了逃避而用酒来麻醉自己呢?用酒来控诉自己处境的不平吗?还是用酒来寻求那短暂的快感呢?

若我所问有不当之处,还望陶兄您能勇敢地面对现实,成为污浊社会中的一枝菊花,一枝独秀。

人各有志,只要您认为自己所为没有违背自己的原则,也就此生无憾了。

陶兄,打扰了,就此搁笔。

此致

敬礼

  您的仰慕者:朱江鹏

给陶渊明的一封信5

……此处隐藏4439个字……“独善其身”,不如救济天下。我不知道,如果你积极与黑暗势力作斗争,结局会不会一样。即使您没有成功,但起码做出了努力。当然,您能的血液中就透着正气,与小人斗争,不符合您的气节。

如果一天,我能和您见面,将无比欣喜。因为我盼望真实地走入您的世界,感受您的气息,感染我,陶醉我。

现在,着仅是一个美好的想象,我们的肉体跨不过时空的距离,但是我盼望饿的精神世界可以与您有点点交融。我更希望所有人的精神世界都可以与您交融,这样世界会变得更好。也不枉《桃花源记》的字字忠良。

祝您永远畅游桃花林!

您忠诚的读者:xxx

  x年x月x日

给陶渊明的一封信13

偶然发现新年日历的第一页插图,竟是一朵封冻在薄冰之中的雏菊。冰看上去很温润,雏菊纤弱的柔瓣便愈发地透出了明媚灿烂的黄色,像是熔在了冰中的太阳。蓦然间,想起了先生。

先生,我不会对您说出“我欣赏您的诗”等等类似的话。因为,我不想用如此肤浅的话那么轻易地,就亵渎了您的灵魂。

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,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,却忘怀得失,以此自终;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,且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:看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,听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:或是闲来无事,随思绪远行,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……

世人赞您的隐逸闲适、不慕荣利,已有千年之久了。而今,我不再重复。我只想饱含敬意地说一句有些幼稚的真心话:先生,您是一个真实的人。

古往今来,名士千千万,其中不乏忠贞坚韧或风流倜傥之人,而他们在名垂千古的同时却或多或少地舍弃了真实的生活,不得不去说一些不想说的话,做一些不想做的事,即使是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完美,也只能在一片赞扬中独自掩门叹息,为这身不由己的生活。他们哪里得到了真正的快乐呢?他们没有释放本性的空间,也不曾有过自己主宰的生活。他们的一生,对旁人而言是伟大的、可敬的,而对于自己来讲,不过是为别人的事情劳碌了一辈子。昔日兼济天下的理想如今彷徨于功名利禄之间,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为了迎合别人而刻意打造的虚假面。当然,为了突出这些英雄豪杰们的高大形象,这个虚假面就演化成了“为人能屈能伸”的赞美之词。无论是多么清高的人,只要身处官场,这个虚假面就必定会形成,否则就会变成“恃才傲物”,处处遭到排挤与陷害,甚至招来杀身之祸。总之,他们已不是真实的人了,因为在他们日益圆滑起来的同时,被打磨掉的棱角就是本性。失掉了部分本性的人是精神残缺的人,而精神残缺就意味着生命里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字——“真”。

对于您来说,这也许是一场“猛志逸四海”和“性本爱丘山”的博弈,背景则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。幸运的是,后者取胜,世人便为之长舒一口气。因为有了归隐的您,才有了后世之人所敬仰千年的心灵桃源。

昔日与您一起打拼于官场之上的人正在为了“名”与“利”患得患失,您独坐于田园之上,观一山南菊,想一桩心事,望一抹斜阳。他们的“名”与“利”转瞬已成旧尘,唯有您恬淡的生活以及那与生活一样恬淡的心境至今仍熠熠生辉。

什么是真实的?真实的需是长久的。时间是最公平的裁判,它没有留下堆积如山的名利,却把您的名字永远地铭刻。

有人赞您是古今天下第一位把最平淡的事物写得最有味道的人。我想,也许好文章不在于文采华丽,也不单局限于意味深长、发人深省,而更多地取决于心境的宽广与淡然,用平和的心去观察最微小的点滴,重现那令人惊羡的美。

心之博大可容世间万物。一个真实的人眼中,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美。

是这样吧,先生。

给陶渊明的一封信14

陶先生:

你好!

你知道吗?当东篱的黄菊,苍翠的南山。相与还的飞鸟在夕阳下交相辉映事,我不禁在心中感叹你那超远脱俗,不为名利所惑的心境,好一幅晚秋见山图,大自然的纯真意趣全都投映到了你的诗里,也投映到了我的心里。我想这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,应当是你所终生追求的吧。

喜欢你不矫揉做作、不做违心事的性格,更喜欢你笔下“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”的桃花源。

没当想到“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”“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”的美景,每当想到“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黄发垂髫。并怡然自乐的佳话。心中的向往之情,油然而生,但当我了解到当时也民不聊生。动荡不安的社会时,不仅对有着引人入胜文笔的你充满了敬佩之情,想到,那没有剥削和压迫、人人平等、自由、美好的生活,便是你对人民大众的美好祝愿吧。

你的志向是如此的“出淤泥而不染”,哪怕是“草盛豆苗稀”的劳动,你似乎不以此为苦,反之以此为乐。

你的作品,在黑暗的东晋大放异彩。

你的性情,在如今的社会放出光芒。

最后,祝愿你在遥远的东晋找到属于你心目中的桃源。

给陶渊明的一封信15

靖节先生:

您好。

久仰您的大名,今日与您交谈甚是荣幸。也恳请您为我指点迷津,授人以渔。

近日我常常拜读您的大作。深深地为您之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所震撼,为您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之闲适安逸所羡慕。我不禁想问您:“在那时那样一个社会里,您是如何想的?”

从您的《桃花源记》里,我明白了一个没有阶级、没有压迫、自食其力、和平宁静的社会,那是您与广大劳动人民真实的向往呀!您对战争和黑暗社会的痛恨便跃然纸上。

从您的《五柳先生传》中,我看到了一位卓然不群、“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”的高贵品质的雅士。读书、饮酒、作诗即使他的爱好。那不是您吗?五柳先生?

在《归去来兮辞》中,您对官场尔虞我诈,勾心斗角的厌恶和对人生的感慨令世人深思与折服。

我还有一事想请教。您写了大量的饮酒诗,也像隐士一样退隐山林。难道您是否是为了逃避而用酒麻醉自己的心灵。用酒来疗伤?隐,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?为什么不去学习莲之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"?为什么不像梅一样”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故”呢?不如与社会一搏,哪怕是以卵击石也留的千古美名。

与您所生活的时代相比,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现代化的时代,人们住着几十层高的楼房,每天乘电梯上下楼。我们有了比马车快几十倍的汽车、火车;也有了能像鸟儿一样翱翔于天空的飞机;更有了可以探索月球的飞船。

现代的人很会享受,平日里,喝杯茶、跳个舞、唱首歌。生活比您的那个时代要舒适多了。但现代人却不像桃花源里的人那样热情好客。人人都互相防备着,犯罪事件常有发生。

您居陋室而不卑,是因为那里没有污浊;您食不果腹而不急,是因为您有精神食粮。草盛豆苗稀并没有使您烦忧,是因为志不违心。

人各有志,愿您能勇敢面对!

至此搁笔,打搅了。

  您之崇拜者

  20xx年3月14日

《给陶渊明的一封信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